革命論壇

編者前言

本網站決心以“一不忌、二不懼”的反共復國精神,在當今的中文網路世界,第一個劈出“革命論壇”專欄,以迎接反共革命高潮的到來。故本欄目的主要專題有:“革命文化與革命啟蒙、進步革命與反動革命、國民革命與共產革命、民主革命與推翻復辟、民族革命與恢復中華、文化革命與清除馬列、民生革命與反共貪腐、反清革命與保皇改良、反共革命與保共改良、國父孫文與黑孫運動、推倒中共與綜合革命”和“王炳章革命思想專題”。歡迎大家以革命的精神撰寫革命的文章,為革命的星火燎原而奉獻革命的熱枕,為推崇王炳章的革命精神而研究他的革命思想、艱難奮鬥和鐵窗生涯,以共同迎來“反共民主革命、反共民族革命、反共民生革命”勝利的那一天。
 

隨著歷史書物的暢銷,寫作的門檻和水準越來越低。「流量時代」以來,編寫歷史網文更成了賺錢的生意,奇談怪論層出不窮,幾成信史,簡直觸目驚心。例如「袁世凱乃辛亥革命成功的最大功臣」一說,流毒甚廣,筆者特此匯集袁黨破壞辛亥革命罪行一覽,以正視聽。所謂袁黨,也即北洋軍第二至六鎮,以及袁的黨羽和內閣直接指派之鷹犬是也。另外,本文參考了許多學者的著述,其中不乏資料屬於轉引,限於篇幅不便臚列,謹此表示感謝。


全文請按此

辛教授  您好 :

       我是來自台灣新竹的15歲國三生,在一個泛藍家庭裡。我對現在台灣的政治、社會感到無力,我身為一個國中生,在國中生的大圈子裡可以感受非常深刻。台灣學生對於社會政治的不瞭解,對於資訊接收無法篩選,缺乏辨識力。心智尚未成熟,無法做出真正正確的判斷和評論,有時候說出來的東西還有點天真好笑。但有心人士正是利用這一點,惡意洗腦宣傳,傳播不當資訊,使我們更加混淆,久而久之形成錯誤的認知,而又不易被改變,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

       教授的演講非常具有思辨性、穿透力,使我感到驚艷,真沒想到這世上還有一群和我一樣想法的人,我身邊也有幾位這樣的朋友,我並不孤單。我感到我很頹廢,我們一起奮鬥。




全文請按此


台北的博大出版社要我給《共產哀歌》這本書寫篇序,我慨然地答應了。待讀完書稿之後,我覺得自己是對的,原因是為這本書寫序值得。因為這本書將熟知“中國現代真史”的我感動了。我也相信,在大陸,任何與作者同時代的人讀到這本書,讀後都會有“揪心之痛”。即便是與作者不同時代的大陸讀者,哪怕是台港的,甚至是外國的讀者,我相信也一樣會被深深打動。因為“人性”是沒有國界的,這本書的英文本在美國的出版效應,已經證明了我的看法。

 

這本書敘述的是一個家族的歷史。但是,這個家族的歷史卻與中華民族近百年來的歷史絲絲入扣。可謂無一處,無一人不為我們九十年來的苦難歷史,做了最為形象的說明,也做了最爲痛苦的證明。可以說,這個家族的苦難歷史已經與我們民族的苦難歷史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共同體。我們民族的命運就是這個家族的命運,而這個家族的命運就是我們民族的命運。所以,作者稱自己的這本書就是“我所經歷的中國現代史”,也就相當貼切。且不說作者的“理性之光”,始終都在照耀著她所陳述的歷史和生活呢?這顯然是該書要高於其他一些同類書籍的地方。因為作者是在反思中陳述,又在陳述中反思。它的思想性,深刻性和歷史性才終於成了這部家族史的靈魂。

 

全文請按此

  1905 年 8 月 20 日中國同盟會的成立距今天剛好 一百周年。

同盟會成立誓言中,破天荒地在中國歷史上首次 提出了“創立民國”的響亮口號,把中國的民主未來 和幾千年的專制輪迴一刀切斷!民主共和從此成為中 國人革命和反抗的目標和歸宿。

   百年後,生活在中國大陸的中國人仍然在借歷史 劇發出“走向共和”的呼喚,借孫中山的口,闡述民 權的概念和意義,而這個歷史劇,仍然被閹割,被禁 演了。

這一百年的歷史,究竟有了多少的進步?共和究 竟還有多遠?



詳文按此


一九八九年之後,直至九十年代末期,在海外,曾強勢地掀起過一陣反對革命、特別是反對孫中山革命的喧囂浪潮。一些流亡海外的前中共專制體制內人士,他們有的曾慨然宣稱要“告別革命”,有的則大聲疾呼要否定孫中山的革命,有更甚者,乾脆便喊出了“告別孫中山、回到曾國藩”的口號,以暗示必須鎮壓革命。他們所持的理由就是:“要是孫中山不發動暴力革命,康有為的和平改良一定早已成功,中國也就不可能有後來的任何動亂和暴亂了!”當然,這種“假設歷史”的荒唐和無知是不必多說的,因為歷史就是歷史,何有“假設歷史如何、歷史便會如何”的“歷史規律”?



詳文按此


祭 解 ﹕問曰﹕保共改良未死,何以言祭?

答曰﹕保共改良必死,共和革命必再。
當此方死方生之際,為促其早死,乃為之祭。



詳文按此


歷史沒有假設,但是,假如孫中山活在今天……

提要﹕
    我們所面對的“專制復辟統治”,比孫中山所面對的“末代王朝統治”更加黑暗──要推倒復辟,非去“共”不可……



詳文按此


西元 1907 年 7 月 15 日 (陰曆六月六日),秋瑾於家鄉浙江紹興的軒亭口以謀亂罪被殺害。消息傳出, 迅速擴散,在各界激起強烈反響。由秋瑾之死引發的 巨大風潮,完好地映現出晚清的社會心態與文化氛 圍,因而格外引人注目。



詳文按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