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論壇
袁黨破壞辛亥革命敘錄
周小棠
前言:
隨著歷史書物的暢銷,寫作的門檻和水準越來越低。「流量時代」以來,編寫歷史網文更成了賺錢的生意,奇談怪論層出不窮,幾成信史,簡直觸目驚心。例如「袁世凱乃辛亥革命成功的最大功臣」一說,流毒甚廣,筆者特此匯集袁黨破壞辛亥革命罪行一覽,以正視聽。所謂袁黨,也即北洋軍第二至六鎮,以及袁的黨羽和內閣直接指派之鷹犬是也。另外,本文參考了許多學者的著述,其中不乏資料屬於轉引,限於篇幅不便臚列,謹此表示感謝。
一、破壞湖北革命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14日,清廷將北洋軍第四鎮及混成第三協、十一協編成第一軍,負責南下平亂。27日,袁世凱接任欽差大臣,任命馮國璋為第一軍總統。當天,北洋軍第四鎮自灄口發起進攻,與革命軍千餘人交戰。北洋軍從側面向革命軍陣地猛烈開砲,革命軍傷亡五百多人。革命軍在鏖戰當中,砲隊隊長蔡德茂、敢死隊長馬榮先後陣亡,退入大智門後,北洋軍攻勢暫停。28日,北洋軍第六鎮混成十一協砲隊南下,炮轟革命軍長達三小時之久;革命軍從堡壘衝出,克復大智門車站,一度佔領劉家廟,北洋軍繼以機槍猛烈射擊,大智門得而復失,革命軍四協代理統領謝元愷陣亡。
30日,馮國璋親抵漢口,眼見革命軍頑強抵抗,下令先縱火焚燒街道,再派兵佔領城市。於是北洋軍連日縱火,「鋪戶所存洋油,北軍悉數取出,沿路用以縱火。全鎮火頭無數,有出而撲救者,北軍輒以手槍恫喝之。」十里商街「煙焰蔽天,化為灰燼。」革命軍不得已,渡過漢水、退守漢陽,漢口隨之陷落。
11月17日,馮國璋下令李純進攻漢陽。至24日,美娘山、鍋底山、扁擔山先後失守,革命軍犧牲不下三百人。26日晨,北洋軍用重砲轟擊磨子山、扁擔山,革命黨人劉玉堂犧牲。同日,北洋軍奪取湯家山,渡過襄河佔領黑山。27日拂曉,北洋軍攻占梅子山,另派一隊攻占龜山,革命軍傷亡殆盡。當天下午,漢陽終告陷落。當革命軍和平民乘船撤離時,北洋軍更向江中開砲,「由江中撈出之死屍陳列堤上,不計其數,內有未死而呻吟者,有婦人抱子、母死而子蘇,啜泣索乳者。血濺江邊,死者相枕藉。」「甚至車夫舟子,皆相視對泣。」
漢陽之戰,革命軍軍官犧牲137人、傷85人,士兵犧牲2693人、傷400餘人,共計傷亡3300餘人。
二、破壞河北革命
1、殺害吳祿貞
1911年10月29日,山西獨立,為清廷增添腋肘之患。吳祿貞時任北洋軍第六鎮統制,當天,軍諮府急令吳祿貞部下吳鴻昌率第十二協赴晉平亂,吳祿貞私底下卻致信吳鴻昌延緩進攻。30日,吳祿貞主動向清廷請命,假稱要親自指揮軍隊平息山西獨立,獲得清廷准許。吳祿貞到石家莊後,跟閻錫山頻繁通信,商討組建燕晉聯軍、聯合張紹曾駐灤州第二十鎮新軍夾攻北京的計劃——「閻錫山派一支兵,守京漢路黃河橋,阻止袁世凱北返」,「一面電黎元洪,派兵夾擊袁世凱」,吳、張集中兵力,全力奪取北京。11月2日,吳祿貞下令扣留清軍一輛滿載軍火和糧餉經過石家莊的列車,收繳了大量物資,繼以「阻絕南北交通,而妨害第一軍之後路」要挾清廷停戰。6日晚,吳祿貞在第六鎮中高級軍官會議上宣布翌日起義。
表面上看,吳祿貞等人佔盡地理優勢,又握有充足兵力,理應穩操勝券。實際上,吳祿貞當時雖是第六鎮統制,但他的上任要得益於特殊的條件。一方面,清室皇族中的載濤正欲削弱袁世凱的軍權,另一方面,歸功於吳祿貞對慶親王奕劻的賄通。儘管吳祿貞上任之初即著手改造第六鎮,如撤換掉第十二協協統週符麟的職務,但上下官士多數仍腐忠於袁世凱。吳祿貞宣布起義計劃當晚,馬上就有「官長反對獨立之說」。7日凌晨,協統吳鴻昌、標統曹進將吳祿貞夜宿的車站包圍,馬蕙田入室行刺,結局是——「吳的屍體倒在司令部後門地上,頭已沒有了。他的秘書長周幹丞也死了,房子裡凌亂不堪。他的副官長張華飛也死在車站月台上,頭上砍了一刀。」吳祿貞聯合山西、灤州革命軍直取北京的計劃不幸流產。
2、剿滅任丘起義
吳祿貞被殺後,1911年11月13日,袁世凱順利返京就任內閣總理大臣,準備消滅北方的革命勢力,來鞏固自己對北方的控制。12月9日,北方革命黨人在保定召開會議,決定於12月18日「舉義於任丘,京、津、保、灤、通、石家莊各地立起響應,藉以牽制袁世凱進攻山西之師。」
12月18日當天,耿世昌率領五百餘人、分三路向清軍發起猛攻,成功佔領任丘縣。袁世凱聞訊,從保定調動兩營淮軍前來圍剿。19日,革命軍與淮軍在任丘縣激烈交戰,殲敵數十;直隸總督陳夔龍急調重兵增援淮軍。革命軍缺少支援,棄城突圍、北上雄縣,迅速攻占縣城。12月21日,順天府派出禁衛軍數營,張懷芝從天津派出毅軍,紛紛開赴雄縣。21日下午,清軍用大砲轟破城池、衝進城內;革命軍寡不敵眾,耿世昌等一百多革命官兵殉難,餘部由靳廣隆率領,向南撤返,行至任丘縣梁台鎮時,再陷清軍重圍。革命軍奮戰至26日,部隊被敵人打散,靳廣隆犧牲,起義最終失敗。
任丘起義孤立無援,汪精衛難辭其咎。由於汪精衛認定「世凱今已傾向共和,世凱之利,亦即革命之利。」因此極力阻撓北方的革命活動。據胡鄂公回憶:「先是,予等之議商任邱(同「任丘」)起義於保定也,事為汪兆銘所悉。迨予與(孫)諫聲至灤州南青坨,兆銘遂使人四出阻止。」「以此之故,任邱起義,京、津、保、通、石家莊無一響應。」
3、摧垮灤州起義
因清廷對張紹曾的革命動向有所知悉,已經削去了他的兵權。「袁世凱入京後,調來軍隊拱衛京畿,對灤軍早有戒備。」然而,第二十鎮七十九標一營管帶王金銘、二營管帶施從雲和第八十標三營管帶馮玉祥等人並未氣餒,秘密與胡鄂公、白雅雨等京津革命黨人互通聲息,仍堅持要發動起義。12月31日,王金銘、施從雲當面將起義決定告知標統岳兆麟,爭取他一道革命。岳兆麟藉口去秦皇島尋求援軍,誰知他跑到開平向王懷慶告密。王懷慶得知灤軍圖謀起義,立即將消息上報。袁世凱接到報告後,命曹錕將娘子關和保定的北洋軍第三鎮集結,做好鎮壓準備,同時令王懷慶尋機敉平變亂。
1912年1月3日,灤州起義軍在知府衙門宣布起義,成立北方軍政府,聲明從屬中華民國,議和期內「袁氏不得派兵來攻」。可是,馮玉祥所部卻遲遲不來會師,原來馮已被袁世凱拘禁在海陽,失去自由。起初駐天津良王莊的淮軍營長李國靖約定好屆時響應,此刻也不知去向,原來王懷慶提前探知,已下令李國靖移駐,並且親臨監視。於是,北方軍政府陷入了孤立無援的境地,王懷慶的奸細張建功便在城內公開叛變。
4日傍晚,張建功率領第三營在城內外突然向第一、二營士兵開槍,雙方戰伐不休。「王金銘、施從雲見到繼續相持下去,徒給清軍以從容準備的機會,帶來更大的不利,遂決定先放棄灤州,當晚全軍登車,揮戈西去。」火車駛出灤州五十里、至雷莊車站以東時,忽然脫軌,無法前行,原來「敵人預將鐵軌斬斷」。曹錕所部的三個營及兩隊砲兵早已守候在此,當即傾巢而出,向起義軍發起猛攻,槍林彈雨一齊俱下。激戰過後,兩軍停戰進行談判,曹錕竟趁機將起義軍一網打盡,「王金銘、施從雲等從容就義者三十餘人」,「官兵共戰死者百餘人」。
5日晨,張建功佔領灤州全城,「並誘騙孫諫聲至城上,突以槍鋒刺殺之,割其心肝、踢其屍於城下。」「第一營及二營被截在城內的官兵均被殺害。」灤州起義敗於垂成。
三、破壞北京革命
1、設陷京城起義
11月27日,北洋軍攻占漢陽,革命軍退守武昌,革命形勢鋒芒頓挫。北京革命黨人預計29日在京城發難,以策應南方革命。可是,汪精衛自以為袁世凱跟革命黨在合力逼迫清廷退讓方面有共同利益,幻想「擁袁滅清」。京城起義前夕,汪精衛出走北京,赴天津向胡鄂公討取經費,據胡回憶,汪精衛稱此次起義計劃「實造意於世凱」,「炮響,吾黨同志即發難於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諸處,世凱則命禁衛軍第四標由西直門以進攻西華門,並命其長公子克定率兵三千攻東華門以應之。」
到了11月29日晚,革命黨人陳雄領導敢死隊潛伏在內城東南,於10時鳴炮示意,發出起義信號。隨後,一大批清軍迅速趕來。陳雄原以為是袁克定帶來的援軍,不意清軍將敢死隊團團圍住。敢死隊員李漢傑堅持抵抗,不幸被捕,三天后遭凌遲處死;隊長陳雄悲憤交加,拔槍自殺,年僅27歲。另一支敢死隊由高新華指揮,潛伏在內城東北作為響應。炮響以後,高新華帶領敢死隊向安定門戍衛營投擲炸彈,成功佔領安定門。然而,清軍從四面而來,援軍則遲遲不到,敢死隊不得不南撤突圍。高新華見革命同志死傷慘重,不堪悲痛,在永定門外投井自盡。
2、扼殺通州起義
有鑑於吳祿貞等人在北方起義受挫,通州革命黨人檢討其失敗原因,在於石家莊等地距離北京較遠,不能朝發夕至、直搗黃龍。通州位於北京城正東,假如能策反當地毅軍,在京城近郊起義,「因得地利之宜,坐言立行,頃刻可至,勝利果實可以杯酒猶溫而得。」所以,當地毅軍是否支持革命,成了起義能否成功的關鍵。
協和書院是革命黨人在通州的宣傳基地,距毅軍營房僅四里,雙方時有交往。革命黨人「向當地毅軍進行工作」,不久就將「陳某等的四個營運動成功」,「他們都讚成起義、推倒清廷。」為準備起義經費,胡鄂公南下向武昌軍政府籌餉,得到的允諾是軍餉將在11月中旬發到,通州革命黨人便打算11月21日起義。但武昌軍政府同樣軍餉吃緊,因此未能按時撥款。通州起義按計劃改期至27日,不料軍餉仍未送到,只好再次推遲到12月5日,最後還是沒有軍餉。毅軍官兵怨從心生,便有人告密。
1912年1月14日,汪精衛的親信餘臨江趕到起義司令部,聲稱奉汪之命告誡革命黨人不得妄動,結果不歡而散。餘臨江走後,馬上將起義消息呈報袁世凱。次日凌晨,200餘名毅軍騎兵包圍起義司令部,當場捕去蔡德辰、王治增、王丕承、楊兆林、雷竹村、張雅堂6人,王斌隻身逃脫(不久被捕)。危急存亡之際,張先培計議刺殺袁世凱,「以除革命障礙而作報復」。於是,張先培等10人組成暗殺團,趁16日上午袁世凱乘車經過茶店,當即投擲炸彈數枚,炸死袁衛隊管帶袁金標和衛兵多人。袁世凱騎馬逃之夭夭,張先培、黃之萌、楊禹昌3人被捕。
17日,由袁世凱下令營務處總理陸建章和毅軍管帶馬松圖,張先培、黃之萌、楊禹昌3人在北京、蔡德辰等7人在通州慘遭戕害。
四、破壞山西革命
山西宣告光復後,革命黨人欲將聯合吳祿貞掃蕩虜庭。不料吳祿貞一朝身死,袁世凱派北洋軍第三鎮開赴山西,兵迫娘子關。景梅九直斥:「袁奴遠交近攻,欺人太甚。唯有一戰,不可退讓。」12月8、9日,革命軍在井陘、蔡莊兩地與第三鎮交戰,死傷多人。10日,兩軍在雪花山激戰良久,「民軍死者五百餘人,敵兵死傷約百餘人。」「民軍大敗,被虜二十餘人。清統制曹錕、統領盧永祥,各用腰刀親殺十餘人。敵兵复爭至戰地,將受傷未死之民軍首級(「人頭」古稱)割下,到營前獻功。」第二日,當地紳民公舉代表二人,偕同一名學堂學生到北洋軍營外請求兩軍停戰,曹錕怒曰:「此必革匪細作,勿庸進見,即於營外正法。」竟將無辜平民殺害。12日,北洋軍炮轟娘子關,革命軍棄關退走。革命軍自知太原難守,於是兵分兩路,閻錫山率一部北上,其餘南下,太原遂為北洋軍所據。
11月30日,革命黨人在晉北大同起義,成功佔領全城。袁世凱內閣派楊榮泰、薑桂題各撥五營清軍,前往大同鎮壓。12月5日,郭殿邦部清軍先行抵達大同,翌日包圍大同,向城內開砲,山西北路革命軍第三營前來解圍。11日,革命軍與清軍圍城部隊戰於秀女村,王建基、賈英等三四十人犧牲。稍後,楊榮泰部清軍也抵大同。清軍將大同圍困整整四十天,革命軍最終與之達成協議,南下返鄉,清軍進駐大同。大同起義形同失敗。
1912年1月,李鳴風率革命軍攻取晉南平陽(臨汾),盧永祥率步、炮、輜重各隊南下,一路燒殺,27日攻霍州,30日攻趙城,2月2日攻洪洞,3日攻平陽。半月以來,「由韓嶺以至平陽,已無完土。」革命軍退至太平、候馬、隘口等處。12日,清帝退位、共和告成,戰局終結。
五、破壞山東革命
山東革命黨人借學堂醞釀反清,由來已久,基礎較為深厚。1911年11月12日晚,欒鐘堯等革命黨人在煙台起義,次日成立臨時軍政府。濟南紳商與學界聞悉,群情激奮,立刻組織集會,宣布山東獨立,並強迫山東巡撫孫寶琦擔任都督。「袁世凱以山東密邇京畿,關係綦重,設有異動,則畿輔搖動。」任命張廣建為山東布政使、吳炳湘為巡警道,赴濟南設法撲滅獨立。駐守山東的北洋軍第五鎮的協統、標統,如吳鼎元、張樹元等人,都是袁世凱的舊部,公開脅迫當地的官紳和學界取消獨立。孫寶琦是袁世凱的兒女親家,本就不願擔任都督,便於11月24日宣布取消山東獨立,將軍政要職交給張廣建、吳炳湘等人,以供彼等逮捕革命黨人。12月10日,濟南革命黨人武裝起義的計劃洩露,藍毓昌遇害,劉溥霖、蕭蘭池、孫紹周等10餘人被捕。
為挽回形勢,1912年1月14日,徐鏡心、邱丕振等人轉移到登州,當地水師營猝不及防,兵士自動繳械,登州全城順利光復。然而,此前「袁世凱深知登州地方重要,特派葉長盛為登萊青(登州、萊州、青州)鎮守使,並派新軍協統張樹元以一旅駐紮萊州。」葉長盛遣其下屬玉振率領一混成協,直奔黃縣與革命軍交戰。「清兵配有大砲、機關槍,民軍僅有步槍七、八百支,暨手槍百餘支與自製之炸彈等,相形見絀。」革命軍戰不能勝,旋即敗退,「玉振將俘虜民軍一律斬於濠溝」。為增援山東,福建北伐軍攜手滬軍先鋒隊,阻擊北洋軍第五鎮張樹元部包圍黃縣。正值革命軍負隅頑抗之時,清帝已下詔退位,玉振置之不理,仍舊「炮轟黃縣城垣,殘殺黃縣民黨,揚言剋日進取登州。」「蓋袁世凱以登州形勝之地,不甘落於民軍之手,仍欲一舉奪回。」
除登州一地以外,山東革命黨人亦曾計劃在諸城起義,但「劉懋德因事機不密,被標統張樹元在丈嶺殺害。青州方面舉義計劃失敗,趙象闕犧牲。」山東獨立如曇花一現。
六、破壞遼寧革命
1911年11月初,張榕、藍天蔚聯絡奉天諮議局議長吳景濂,商討召開各界自治團體代表大會,宣布驅逐趙爾巽、奉天省(遼寧)獨立,以吳景濂為省民政長、藍天蔚為奉天都督。11日,會議由吳景濂主持召開。然而,趙爾巽指使張作霖以軍隊控制會場,藍天蔚無力發動第二混成協起事,因為「該協兩標統、管帶等,多項城(袁世凱)舊部。」原本旨在宣布革命的大會,居然以成立「保民安全會」收場。
14日,袁世凱內閣藉口「協統藍天蔚與兩標意不相洽,全協皆不聽其命令」,下令「藍天蔚著開去統領官,交趙爾巽差遣委用」,剝奪了藍天蔚的兵權。藍天蔚被迫出走,但革命黨人矢志不渝,決意繼續鬥爭。17日,張榕、張根仁、柳大年等人在奉天省城(瀋陽)成立「聯合急進會」,以武力奪取各縣以及省城為宗旨。趙爾巽針鋒相對,飭令各地方官死力維穩:「亂未起,預防之;亂初生,力製之;亂即起,痛剿之。」「不久,有商等青年約二百餘人,在遼陽高麗門舉義,被防營統王懷慶和遼陽警務長王永江合力圍擊。青年革命突擊隊中,以郭鬥生同志為首的數十人壯烈犧牲。」
1912年1月,藍天蔚籌劃組織北伐軍兩千人在煙台登陸,「赴東三省攻略各地,以期克日光復該省。」26日,袁世凱電告趙爾巽:「藍天蔚現暫駐煙台為根據地,擬日內派一支隊於貔子窩附近登岸,其餘大隊於日本租界域外之地點登岸,進攻奉天、牽制北方各軍,希飭嚴密探訪。」又派人到瀋陽跟趙爾巽和諮議局議定辦法五條,其中第三條是嚴搜民黨,第四條是驅逐「急進會」會長張榕。「不久,張榕、田又橫等十餘人被殺害。張根仁、柳大年在錦西被捕人獄,拯爰在縣被馮麟閣拘捕。孫祥夫、劉桐階、徐定甫在昌圖、開原起義,又遭失敗。其他黨人有在路途被捕後裝入麻袋擲進冰窟者,也有被巡邏官兵用刀刺死者。因此革命黨人多離開奉天省城到大連,另謀策動起義。」後來,起義不逞,雙方對峙,直到清帝退位為止。
七、破壞河南革命
河南地處京漢鐵路要衝,若稍有變動,足以牽動進攻武漢之北洋大軍。因此,袁世凱委其心腹齊耀琳接任豫撫,在鐵路沿線節節駐紮重兵,以備不虞。革命黨人鑑於省城戒備深嚴,決定兵分五路,從各縣城起義,對清軍旁敲側擊。1911年11月底,王天縱率西路軍自嵩縣起義,進軍洛陽。袁世凱派趙倜、週符麟所部前往圍剿。王天縱出軍迎戰,無奈缺乏應援,相持月餘後向西退入陝西邊境。
其時山西一部革命軍自娘子關失利後亦退入陝西,三軍匯合,力量大增,遂決定分途東征。「秦軍東征氣勢甚盛,袁氏乃調駐在京漢鐵路線上的北洋陸軍進駐洛陽。」12月29日起,革命軍陸續出征,次年1月4日攻克靈寶,6日占領陝州,而後進據張茅,直追至澠池,勢如破竹。清軍「迅速失地四百里,中原震動。袁即令第二鎮統制王占元、第六鎮協統週符麟集中兵力,挾野炮山炮五六十門向民軍進攻,又增調毅軍十營」,將革命軍擊退至陝西潼關。14日,革命黨人劉純仁、紀宗義、劉建中赴險議和,趙倜卻將紀宗義、劉建中二人殺害,把劉純仁綁在馬後一路拖行,使之遍體鱗傷、氣絕身亡。
至於河南省南、北、東各路起義軍,亦接踵失敗。革命黨人劉積學赴外省求援,待機再舉,未料河南巡防營統領柴得貴向齊耀林告密邀功。12月22日,中路起義軍已經約定當晚舉事,正在師範學堂內部署,突遭巡防營軍警包圍,被捕去21人。24日,張鍾端、張照發、王天傑、劉風樓、徐振泉、丹朋宴、李乾公、李心敬、崔德聚、張樹寶、張香尼共11人,慘遭殺害。身處省外的劉積學前往上海,請求陳其美籌撥槍彈。陳其美召集士兵及學生數千人,組成「威武軍」,由南京渡江入皖,希望打回河南。未幾議和告成,威武軍即被解散。
八、破壞江蘇革命
武昌起義成功,引發各省革命的浪潮一日千丈。兩江總督、袁世凱的兒女親家張人駿,憂慮第九鎮新軍曾招收大量知識青年入伍,且士兵被允許讀書閱報,深感南京「已岌岌有不可終日之勢」,便將張勛所部江防營開拔入城,安插在新軍營房附近嚴密監視,並在南京城內搜捕革命黨人——「遇有剪辮之學生,即強指為革命黨匿於城內」,「遂格殺勿論」;革命黨人文晉介、柳世裕即被捕遇難。
為防止南京城內矛盾擴大、爆發衝突,第九鎮新軍被「調虎離山」,移駐城外的秣陵關,每人所配子彈僅5枚。鑑於新軍力量薄弱,革命黨人只得斂翼待時、隱忍不發,決定到城外接洽同志,再反攻奪取南京。
上海光復後,革命黨人陶遜、鄭芳蓀立即向第九鎮輸送彈藥。11月7日,第一批子彈運到鎮江,但被鎮軍留用;不料當日晚,南京城內作為響應的部分江防營軍隊先行起義,以致全軍覆沒。於是南京城門緊鎖,百餘名參與起事的兵官被梟首示眾,僅張勛提督衙門附近就釘了數個腦袋。8日,第二批彈藥到達鎮江,仍在運往秣陵關途中,然而,第九鎮新軍統制徐紹楨急不可待、倉促起義,在誓師動員大會上留有壯語:「以徒手之伍襲堅城,死耳!然事急矣,機不可逸,否則守軍將逆擊我!」結果,革命軍遭到砲台守軍的猛烈攻擊,死傷逾兩百人,潰兵東下。這支潰軍被收編後,將來與援軍組成江浙聯軍,終於12月2日光復南京,驅使張勛接連北竄。
九、破壞安徽革命
1911年10月30、31日,安慶新軍曾經兩次起義響應武昌,但為頑固軍人聯合張勛江防營所敗。淮上革命黨人另闢蹊徑,選擇在壽州起義。11月4日深夜,安徽各路革命軍齊聚壽州,當地知縣、知州聞訊,倉皇棄城逃跑,壽州光復兵不血刃。淮上革命黨人一鼓作氣,全軍分三路揮師出征,不過月餘,就光復了皖北、皖西及江淮地區23個州縣,配合江浙聯軍拱衛南京,讓張勛坐立難安。11月24日,張勛調集江防兩營約千人,進攻臨淮關。淮上軍楊穗九率軍與之激戰3晝夜,始將進攻擊潰。
皖北形勢稍定,淮上軍轉而分途西征、馳援河南。袁世凱急調北洋第三鎮兩千多人南下阻擊,又派河南布政使倪嗣衝率武右軍進入安徽,於12月10日攻陷太和,繼則撲向潁州。其時正值南北方代表議和期間,停戰令已於12日傳達潁州,倪嗣衝卻繼續猛攻三晝夜之久。張匯滔率軍應戰,力不能支,不得不於14日夜帶領殘部遁逃,潁州翌日失陷——「城陷之日,肆行屠戮。以剪髮為革命軍符號,殺之無遺。」「尤可慘者,將民軍財政司李澍堂剖心碎屍,薛某纏以草薪,澆煤油而焚之。」此役淮上軍陣亡584人,被俘者300人全遭處決。
安慶革命黨人聞此噩耗,無不引以為恨,立即組織北伐軍,率步兵、騎兵7營北上討倪。1912年1月27日,北伐軍出擊潁州,迫使倪軍潰退。戰至28日,倪軍畏縮城內,倪嗣衝幾乎被俘。2月1日,袁世凱命倪嗣沖之弟倪毓芬出兵增援,使北伐軍腹背受敵而敗。正當北伐軍擬待再戰之際,2月12日,南北議和告成,北伐軍奉命班師,撤回安慶。
十、南侵蘇北、皖北
1911年11月9日,廣東光復,胡漢民委姚雨平組織北伐軍,赴滬「以壯聲勢,牽制清軍兵力。」計有8000餘人、炮18尊、步槍彈300萬發、機槍彈50萬發,居各省民軍之冠。12月8日,北伐軍抵上海,受滬軍都督陳其美的佈置,駐紮南京,枕戈待旦。
12月26日,張勛率本部三千餘眾,加上從山東調來的三千北洋軍以及三百騎兵,聯合倪嗣衝所部,沿津浦鐵路大舉南侵,進逼江寧。截至1912年1月22日,盱眙、亳州、宿遷、正陽關、宿州、固鎮、壽州等地,皆被張勛一路攻占,大有蕩平南京臨時政府之勢。姚雨平「即以太平天國的失敗為鑑,主張立組編軍隊北伐、直搗燕雲,促清室瓦解。」亦已於1月上旬誓師渡江,沿津浦線發動攻勢。2月3日,北伐軍「至固鎮,便與清軍張勛、倪嗣衝所部發生遭遇戰。我軍士氣旺盛,大破之,追敵至宿州城外。」北伐軍乘勝追擊,復與清軍大戰,「自拂曉戰至下午三時,清軍復大敗,退出宿州。事後聞北洋五鎮正式陸軍曾加入作戰,此戰遠較前激烈。」北洋軍不敵北伐軍驍勇善戰,張勛遂乞和停戰。因張勛不願退出徐州一百里以外,和談無果,北伐軍「复北進,一戰而佔徐州,追至徐州以北三十里,張勛走濟南。」
2月12日,清帝退位,北伐軍返回南京,不久解散。
結語:
辛亥革命的全景,遠遠不局限在武昌、南京、袁世凱這幾個焦點之上。但長期以來,作者們對各省的響應總趨於輕描淡寫,更遑論詳述袁黨如何破壞辛亥革命了。以至於,民國憲政不知所出,無中生有一眾爭論。有道是:「雅音不響則雜聲鼓譟」,筆者不才,草撰此文,幾經精減,終得定稿,希望藉此破除邪說、闡揚正信——「共和政府為國民軍各將士所造成,流幾許熱血,費多少金錢,始購得此共和兩字!」吾輩豈容青史成灰哉?!
民國108年5月16日初稿
民國109年12月20日定稿